第04版:专刊     <<上一版    
  新时代契约文化:承古启新,铸民族团结之魂
  蒙古贞契约:载文脉记忆,铭民族团结之碑
  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故纸拾遗 古契新读
  让契约文书发声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08-13
 
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故纸拾遗 古契新读
2024-8-13
 

辽宁阜新,地处辽西走廊咽喉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更是浩如烟海,尤其是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的契约文书,它们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既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又是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的生动诠释。

阜新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保存着丰富的阜新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档案,包括清代、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达700余件。这些契约文书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1949年,涵盖了蒙古文、满文、汉文及双语契约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蒙文契约文书50件,汉文契约文书23件,汉、蒙双语契约文书55件,汉、满双语契约文书2件。这些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内容十分具体,涉及民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阜新地区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画面,以及“厚道阜新”这一城市形象所形成的主要因素。仅土地买卖的交易方式就包括租佃、抵押、典当、活卖、绝卖等多种形式,而且时间上存在连续性,为经济发展史、名人史、法制史、风俗文化史、城市发展史等提供了典型个案,为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阜新地区历史样貌提供了生动素材。

近年来,阜新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感受古代契约独特魅力,探寻时光珍贵记忆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所呈现出来的民族契约文书档案,以古为今用,物为学用为宗旨,通过对收藏、展示的阜新少数民族契约文书档案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汇集多学科力量,拓宽契约文书研究方法,实现契约文书与官修史书相互补充;在揭示契约文书经济交易活动中,窥探出当时社会“面”的问题,在理论支撑下实现对大量散落于民间的契约文书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使特色地域文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工作得以丰富,拓宽了地方史研究史料的来源,为共同解读“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前,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所开展的“从阜新地区少数民族契约文书档案谈中华民族契约精神”主题民族契约文书档案专题展,是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活动共展出汉文契约、蒙古文契约、蒙汉双语契约文书三类;年代包括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含倒契、兑契、退契、当契、顺契、当租契、卖契、抵押等契约和遗嘱、借据、公证书、帐簿、承诺书、延滞金领收证、执照、领收证书、局照等多种类型;真实地反映了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1955年,生活在阜新及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通过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展传播途径等方式,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正努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新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3年,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共同合作,在拓展契约文书档案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申报的《阜新地区契约文书档案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课题被评选为辽宁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荣誉。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