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蒙古勒津,文化之树根深叶茂,其中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璀璨夺目,数量多达十大类70项,而蒙古勒津剪纸则是这棵文化大树上的一朵绚丽之花,遍布全县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走近一位不同寻常的剪纸艺人——张会霞,她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家庭传授模式,更以创新之姿,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剪纸情缘:从童年爱好到非遗传承之路
张会霞,一位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谈及年龄,她或许淡然处之,但一提到自己是蒙古勒津剪纸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眼中便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
自幼年起,张会霞的记忆中就充满了节日里一家人围坐一起,红纸翻飞、剪刀轻舞的温馨场景。祖母与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剪纸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那时候,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张会霞回忆道。
1983年,张会霞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但剪纸的爱好从未离她远去。课余时间,她不仅自己沉浸于剪纸的世界,还将这份技艺传授给了学生们,让剪纸的艺术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田绽放。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艺术中,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她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作品也更加生动传神。
2017年,她发现众多老年人在告别职场生涯后,普遍感受到生活的单调,于是她发起了一项温馨行动——开设公益剪纸班,免费传授剪纸技艺。她想通过这门传统手工艺,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剪纸的奇妙世界中寻找到乐趣与成就感。剪纸班开设后,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剪纸的学员。在张会霞的指导下,一把把剪刀、一张张红纸,化作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退休生活,更让非遗剪纸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伊凤芹跟张会霞学习剪纸已达半年,现在已经能剪窗花、小动物了。提及剪纸,伊凤芹笑着说:“剪纸让我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与成就感,我会继续向张老师学习,共同进步,要对非遗文化传承作出一点点贡献。”
时代剪影:以剪纸艺术诠释时代脉搏
在张会霞灵巧的剪刀下,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个是我为县纪检委特别创作的作品。”张会霞手执剪刀,边专注地创作边介绍着作品,“莲叶与莲花相依而生,寓意着清廉与纯洁,正符合纪检工作的核心理念。”
每天,张会霞都会沉浸在书报与时政新闻中,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艺术形式反映时代声音。于是,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二十大精神的深远意义、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这些时事热点和社会正能量,都被她巧妙地融入剪纸艺术之中。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纸上的图案,更是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责任的深情表达。每一剪,都凝聚着她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她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共鸣,让非遗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张会霞还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参与到庆祝建党100周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的公益创作和展览中。她的剪纸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这些作品不仅传递了党的政策精神和社会正能量,也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在张会霞的努力下,剪纸艺术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跨界创新:布上剪纸,剪出非遗新风尚
张会霞的剪纸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融合了蒙、汉、满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更在创作材料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她与学员们共同探索剪纸艺术的无限可能,从传统的红纸剪纸到现代的布艺剪贴,每一次尝试都是对非遗文化的一次新诠释。
学员马淑丽兴奋地展示着她与张会霞共同设计的披肩作品,这不仅是她们技艺的结晶,更是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生动例证。马淑丽说:“这个披肩是我们非遗文化从剪纸到剪布的一个跨越。我很喜欢这个披肩,每逢重要场合,我就穿上它展示我们的非遗文化。”
谈及未来,张会霞说:“继续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将非遗剪纸艺术传承给更多人,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蒙古勒津乃至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