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主办,广西民族报社承办,防城港市民宗委、广西南宁跃美商务有限公司协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体相约防城港”暨2023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优秀案例征集交流活动在广西防城港举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行业报社、融媒体中心等32家媒体近100人参加。其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等地,实地感受祖国南疆防城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用笔和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民族风情、边关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防城港市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之一,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汉、壮、瑶、京等37个民族。近年来,该市聚焦“五个家园”,通过“五融促共建”工作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2023年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创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2024年1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
一座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之城
防城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昔日的“边陲备战港”蝶变为现在的“亿吨级大港”,历史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呈现。10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位于港口区的“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广西3·22工程”),一睹防城港的前世今生,回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
“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让贵州民族报社记者曾入龙陷入沉思,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沉浸式”了解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苏都毕力格讲述了他的独特感受,参观“广西322工程”,使他联想起呼伦贝尔市满洲里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两处红色历史遗迹,一南一北,遥遥相望,相映生辉,警示着后人,感召着后人,成为赓续历史、黾勉前行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防城港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开展“三月三”“京族哈节”“瑶族阿宝节”等节庆活动,发挥民族文化在“三交”中的纽带作用。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京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习俗,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两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1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京族博物馆,新疆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买买提明·吾布力对工作人员好奇地问道:“你好,请问‘我喜欢你’用京语怎么说?”工作人员笑着用京语作了回答,这时,旁边的媒体记者们也都纷纷学了起来,现场一派愉悦的氛围。
“哈亭是哈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除了祭拜祖先,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在这里祭拜民族英雄、英烈。”江平镇相关负责人说道。据介绍,今年澫尾京族哈节将于7月14日在防城港市澫尾金滩举行,届时京族人民将盛装打扮,举行多种活动。
防城港市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共建设83家主题公园和同心文化载体精品景区,命名57个“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的教育传承基地。
在伏波文化公园,由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而形成、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伏波文化”吸引了采访团浓厚的兴趣,纷纷拍照。
第一次来到伏波文化园的云南德宏州融媒体中心纸媒编发部副主任杨国平被这里的景象深深震撼,他认为,作为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格的民心工程,也是当地显著的地标性建筑,其作用显而易见。
“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广西3·22工程”)、澫尾京族哈亭等地,都是引人思考和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能够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
一座生生不息的共同富裕幸福之城
山新村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东南部,三面临海,是一个渔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624户2621人,村民经济收入以耕海、海水捕捞、特色种养为主。山新村也是一个民族村,包括壮、京、瑶、仫佬族等少数民族。
10日下午,走进山新村,一股携带着海风的热浪袭滚而来,尽管天气炎热,但全媒体采访团依然兴致勃勃地采访着、交流着。
在同心文化广场,山新村第一书记指着眼前的舞台说,这一片原来都是露天粪坑、牛棚等,环境非常差,山新村采取“政府引导、党员带头、乡贤集资、群众参与”方式,集中力量开展了“三清三拆”、风貌改造、硬化靓化、排水排污等建设工作,经过多番努力,山新村已经是臭水塘变景观塘、泥路变水泥路,从典型的乡村“脏乱差”变为人居和谐幸福的新乡村。
“今天是第一次走进山新村,它和我想象中的小渔村不太一样,不仅有鱼虾养殖业, 还发展了民宿,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完善,村里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随处都感受到文明风尚。”云南迪庆日报社记者王沙沙笑着说。
近年来,山新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核心,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绘就了一幅“ 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
吉林延边日报社汉文报务中心总编办主任于莉边走边看,感受山新村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新故事。道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间间民宿建了起来,村民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悠然地度夏,这样和谐发展的氛围让她非常着迷。
距离东兴市区15公里有个依山、傍海、沿边的特色文化名镇——江平古镇。明代以来,江平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和经济都得到稳步持续的发展,逐步成为在一定地域里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四方通蘅”的古镇,曾经是我国南方国际资本汇流和国际贸易进出口的一个重要口岸,一度被称为“小香港”。
11日上午,采访团走进江平古街,一路上各种民间的手工作坊和传统小食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记者品尝着当地的美食风吹饼、糍粑、京族雨露等,连连称赞。
走在江平古街的街道上,两旁的建筑呈现出斑驳的颜色,吉林朝鲜文报社全媒体中心主任崔胜虎举起相机,认真拍摄记录着,他说:“古色古香的老街没有华丽的街景,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朴素安逸、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感觉舒服自在。”江平古街无疑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一片绿洲。
在东兴市竹山村,采访团近距离感受大清国钦州界界碑、广西沿边公路起点零公里纪念坛、山海相连民族团结地标广场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
当采访团问到竹山村如何助农兴边,推动边民致富产业兴时,该村第一书记说,通过建设“致富信息中心”,为渔民搭建致富信息平台,实现“财富密码”共享。发挥“领头雁”作用,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蚝排为点、养殖业为面的大规模海上养殖格局,带动成立参与大蚝养殖的经济主体47家,养殖面积近5000亩,年产值近2亿元。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万元,高于全国、全区水平。此外,用好边海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助推集体经济增收12.5万元以上。
采访团表示,防城港市乡村建设、渔业、旅游业、民族团结等都很有特色,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发展、共同繁荣富裕,这样的经验值得学习和传播。
近年来,防城港市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和自治区赋予防城港市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边海协同、齐步快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实施“2+1”工程,做大做强临港沿边产业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防城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突破,21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区前三,其中14项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区,GDP总量实现1035.6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6%。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防城港市完善社会保障,稳步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该市民生领域支出126.7亿元,增长8.7%,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连续7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短板弱项,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
一座水乳交融的守望相助和谐之城
“十几个采访点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东兴侨批馆,馆内收藏的140多件侨批文物及20多件极具年代感的小物件,都是对过去岁月的缅怀与致敬。它们不仅承载着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更是勇于开拓、守信重义、守望相助、爱国爱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广西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韦慧兰在采访时说。
韦慧兰口中的东兴侨批馆位于东兴镇公园社区中,原为广东会馆,2021年该馆被命名为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这里是东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几年来,前来寻根的华人华侨及游客络绎不绝,侨乡人民的拼博精神,家国情怀,永远激励着后辈奋发向前。
“侨批”也叫“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在这里,能让人看到早期华侨如何通过互帮互助,建立信任与支持的社区,了解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凝聚力量,共同面对挑战。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华侨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暖和谐氛围的家园。
东兴侨批馆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家园观念,始终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这种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对和谐家园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兴镇公园社区,中越友谊公园、东兴国旗街、东兴侨批馆、中越友谊纪念馆、中越烈士纪念碑、中越1368 界碑等人文景观都在辖区内。公园社区通过打造“国学大讲堂”,与辖区内红色资源连点成线,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类交流、服务类活动,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营造和谐社区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
在那巴、那里蒙、“老乡家园”等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以“插花”方式安置各族群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工作,建设多民族群众嵌入式社区,让各族群众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兴市京族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滩散小学。
在第四届“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微视频大赛中,由广西民宗委出品、广西民族报社组织拍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视频《护碑情 边疆红 边疆少年护界碑》获得优秀奖。该片通过讲述位于中越边境的防城港市那良镇滩散小学师生22年来坚持开展护界碑活动的故事,反映广西长期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各族人民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祖国南疆稳定安宁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实践。
近年来,防城港市各族群众水乳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康寿美丽之城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在许多人眼里,红树林是一片神秘的树林,它们生活在海里,宛如英勇的卫士,净化海水、抵御台风暴潮、防风固堤,是保护海岸的天然生态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美誉。
石角红树林保护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石角村,是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拥有世界第三、我国大陆海岸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在出发前,许多媒体记者纷纷表示,红树林是此行非常期待的一个采访点。
远山苍苍,盛夏的阳光让生长在海水里的红树林格外醒目。走进一条延伸至红树林的栈道,采访团成员或俯身欣赏,或举目远眺,尽情徜徉在茂密的红树林里。
防城港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连续多年居自治区首位,这部分得益于红树林的生态保护措施。
云南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岩温香表示,这些红树林面积广阔,给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抵御海洋自然灾害、产生经济价值等。红树林还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就像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与大自然共荣共生、相向而行。
近年来,防城港市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市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1个、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53个,市级生态村81个,走在全区前列。
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我们支持在中国广西防城港市建立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合作。
防城港市建设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医学创新赋能中心既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10日上午,采访团走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国际医学创新赋能中心,了解高水平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情况。
内蒙古满洲里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付晶认为,防城港和满洲里两座城市在历史上都有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开放交流的光荣使命。在这里,她看到了防城港市对我国在新医药研发、智能医疗等领域率先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一个个喜人的成绩预示着,防城港市将迎来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期盼防城港市深入挖掘自己的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好医药资源优势,努力生成现代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
四川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何晓华直呼“让人大开眼界”。她表示,防城港市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宜居宜业,是中国氧都、长寿之乡,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建立,必将为防城港市打造集诊疗、康养、度假为一体的国际高端医疗康养胜地、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国际医学创新赋能中心项目是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先行启动项目,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国际化标准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支撑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项目总投资17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15亩,项目建成后,将搭建起医学产业孵化、研发、生产、贸易全链条公共平台服务体系,打造现代、智慧、生态、产城融合的医学创新赋能中心。
近年来,防城港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实施“湾长制”,引导各族群众同心共治蓝色海湾、共护北仑河口红树林,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升级改造西湾全海景生态绿道,让绿色生态成为各族群众交流融合的绿色纽带。
一座值得宣介的边疆稳定平安之城
那良古镇位于防城港市中南部,十万大山南麓,中越界河北仑河东岸,是保存较好、历史文化街区轮廓清晰的一个古镇。全镇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25个行政村。那良镇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美称,2019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行走在摩擦得圆润锃亮的古街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秘书长、团结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龙文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边疆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那良古镇,龙文玉走在街上,仔细品味,他说:“这里的人民世居于此,和睦相处,平安幸福地生活。”他切深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把稳边兴边、强市富民这一目标牢牢地抓实落细,抒写了一曲曲繁荣边贸经济、建设富美家园的时代赞歌。势至事成,值得宣介。
长期以来,防城港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出台广西设区市首部民族文化保护专项法规《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启动《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出台《民族因素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系列机制,积极防范排查民族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促进该市民族和谐稳定,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
此外,防城港市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成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动成立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和民族贸易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打造系列基层治理、守边固边“防城港样板”,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搭建特色司法服务平台,助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广西民族报记者李道芝 罗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