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刊     <<上一版    
  “三沟经验”的成果及影响
 
 
 
数字报首页
 
 
2024-6-11
 
“三沟经验”的成果及影响
2024-6-11
 

1964年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给辽宁省委、东北局计委、农委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的信中,第一次使用了“三沟经验”一词。196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文章《阜新县具体分析矛盾找到稳产高产方向》,“三沟经验”得到中央重视并向全国推广。60年来,“三沟经验”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历久弥新,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全县人民积极建设绿水青山、实现脱贫奔小康、迈向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从1964年总结推广“三沟经验”开始,一场浩浩荡荡的治山、治水、治坡地运动在全县蓬勃开展。按全县统一部署,首先在北部、西部的于寺、福兴地、旧庙、平安地、化石戈、紫都台、七家子、八家子、蜘蛛山、哈达户稍、他本等十几个公社掀起了挡风沙、荒山带帽的绿化热潮。同时在务欢池、他本、建设、泡子、大巴、富荣镇等公社也掀起了农田林网建设热潮。从牤牛河畔到绕阳河边,柳河、大凌河、绕阳河流域的二十几条主要河流相继开展了营造护岸、保田、保家园的护岸林工作。

1965年春,于寺公社党委提出当年营造万亩林工程的规划,当年如期完成10500亩。上报国家林业部,林业部责成省林业厅的核实结果是:面积实、质量好。第二年又有福兴地、旧庙、平安地等公社提出与于寺开展“比”“学”“赶”“超”的造林竞赛,至此一场植树造林运动在全县展开。县乡两级干部都在乡村蹲点,吃住在一线造林。县主要领导既是调苗员又是运苗全程保湿的押运员,还是造林质量的检查验收员。

旧庙公社党委在实现年造万亩林的突破基础上,大胆地在沟奈公路旧庙至福兴地段营造了两侧各50米宽、长18公里的油松林绿色通道。与福兴地公社境内的4公里大面积油松林地形成了22公里长的油松人工林绿色通道,这条冬夏常青的绿色通道至今仍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李振江到福兴地公社任党委书记当年便营造了“万亩林”,并两年消灭了全公社44座荒山,使福兴地被称为塞北沙荒上一颗“绿色明珠”。李振江1990年获全国绿化奖章。

他本扎兰公社白玉都大队总面积5.4万亩,有29道梁,58面坡,13条季节干河,沟壑交错,乱石滚滚,“山是和尚头,坡地露石头,河滩不长草,亩产将过斗,吃粮靠上头,农民烧柴愁”,是解放初期白玉都的真实写照。1964年推广“三沟经验”,大队党支部书记欧力玛几次到毛岭沟、招束沟、塔子沟学习后,组建青年创业队,挖鱼鳞坑、竹节壕,修谷场,闸大沟,苦战10年,封山育林3万亩,荒山河滩造林1.2万亩,“四旁”(路旁、沟旁、渠旁、宅旁)植树造林4万多株,栽植果树2万株,总结和推广“三沟经验”使造林绿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县学习“三沟经验”的综合典型。后来,“三沟经验”也被称为“三沟一都”经验。

1965年10月10日,欧力玛参加工业农业劳模代表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9年,白玉都林业生产受到国务院嘉奖,欧力玛出席国务院表彰大会,12月28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1986年11月,在全国生态农业经验交流会上,白玉都获得“‘三沟’经验新发展、生态农业展宏图”的奖旗一面。

到“三沟经验”推广15年的1978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地面积发展到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01%提高到15%,至此全县的森林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推广“三沟经验”的伟大实践也影响了周边地区,在全省推广“三沟经验”过程中,朝阳、铁岭、锦州等市也纷纷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学习“三沟经验”。据1965年6月10日,《辽宁日报》刊登义县县委《我们是怎样学习“三沟”经验的》一文介绍,义县在推广“三沟经验”一年中,开展荒山青松戴帽,刺槐封山腰,河边栽杨柳的造林绿化行动。

“三沟经验”总结推广以来,全县各行各业在“三沟精神”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方针,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开展修建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三沟经验”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通过生态治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阜新县委、县政府围绕改造生态综合治理这个中心,大做“三沟经验”的文章,总结出了与“三沟经验”一脉相承的17字农业生产发展方针:“林草先行,以畜为主,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这使“三沟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1985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指导方针,之后发展了“三沟经验”,又挖掘、总结了“三变经验”,即:福兴地查干村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退耕还草还牧,退耕还林;变秸杆、绿肥直接还田为过腹还田,大力发展畜牧业;变单一种植为农林牧全面发展。这一经验很快在旧庙镇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县,促进了农林牧全面发展,推动了全县农业的改革。对此重大变化,中央农业发展中心顾问、当年“三沟经验”调研组组长石山同志于8月15日再次来到阜新视察农村工作,看到阜新30年“三沟经验”的推广带来的变化大加赞赏。他说:“阜新‘三沟经验’对阜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还被国家列入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开启了新一轮造林绿化新征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4.95%。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9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用“三沟精神”统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荒山石质山地造林种草,封山育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科学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兴草”的科技改善生态之路,较好地完成了工程造林任务。1989年9月,辽宁省政府表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纪念碑正式建成。纪念碑正面刻有省人民政府的题词:“绿化辽宁 造福人民”。

到1986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60、70年代人工营造的百万亩油松林进入盛果期,根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干旱半干旱低山丘陵地区,油松种子质量高的实际,1986年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油松采种基地县。

1983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开展了为期10年的柳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1993年9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被国家授予“水土保护先进县”称号;1993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又开始了为期10年的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大面积荒山、荒坡被绿化,荒滩荒沟被改造,形成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冲田”的良好生态环境,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87年至1991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连续5年获得省政府“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先进县”称号。1991年,全县粮豆总产量达到6.5亿公斤,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成为全国农业百强县之一。1993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97年,粮食总产量在大旱之年仍然达到了75亿公斤,生态建设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林业二次”创业,在认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全县总动员。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施。同年3月,县委、县政府再次召开全县“林业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林业二次创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果产业又得到快速发展,成效显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又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辽宁省造林绿化先进县、模范县和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党员干部群众继续传承“三沟经验”,使全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力弘扬“三沟精神”,将其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开展了系列党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三沟经验”发源地之一的毛岭沟建立了“三沟”党员党性教育基地,成立了“三沟”干部学校,几年来,对数万余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党性教育。

到2016年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621798.4公顷总土地面积中,林地面积为24587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4%,活立木总蓄积5286683.39立方米,是建国初期的50倍,森林覆盖从建国初期的1.01%增加到24.27%,林木绿化率为32.3%,是建国初期的32倍。全县财政收入由1964年的456.6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5.7亿元,增加123倍;农民人均收入由1964年的47.6元,到2016年农民可支配收入13004元,是建国初期的273倍。              (郑庆山)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